此人未必会感激自己,更不要说对自己服气。毕竟去年他被贬到广南西路,任一个州通判从源头来说,自己可谓是始作俑者。一时之间,黄琼陷入两难的境地。他虽说承认此人的确是派去宁夏府,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。可也正像范剑说的那样,此人是一把双刃剑。
用得好了,是杀敌的利器。可若是用不好,自己同样也会被刺得血淋淋。关键是,自己在陇右需要的是一个棋子。此人个性极强,别看太子眼下已经被废,可未必会改投自己。自己虽不用他感激自己起复之恩,可问题是若是此人到了宁夏府后不听话,那自己就适得其反了。
看着黄琼,有些阴晴不定的脸色,范剑沉吟了一下之后,开口道:“王爷,其实此人被贬至永州,看似王爷是幕后操纵者,可根治实则却是在前太子身上。他捞钱是为了前太子,但事发后太子却并未保他。若是太子真的铁了心保他,就算皇上处罚也不至于如此之重。”
“此人是一个聪明人,他应该清楚当初自己为何走到如此地步。就算过去没有想清楚,但想必在永州这一年也足够他清醒了。太子当初的作为让他寒心,如果王爷此时能够出手,虽说要费上一些功夫,但将此人拽过来应该没有问题。而且此人,更应该知道什么叫做识时务。”
“眼下太子已经被废,他若是想要依靠太子起复,已经可以说再无任何希望。王爷若是真的起复他为宁夏知府,至少短时间之内,他知道自己改怎么做。王爷若是实在不放心,在调他为新任宁夏知府后,可派遣心腹之人对其秘密监视就是了。这一点,范家倒是可以帮忙。”
范剑的这个建议,黄琼没有立即回答他,而是站起身子来在书房之中,一边来回踱步,一边陷入沉思。良久才道:“好,就依范兄的办法来。本王这就下一个调人手谕,要求其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京城,起复其为宁夏知府,平调原宁夏知府为陇右左参政。”
既然下了这个决心,黄琼直接回到座位上,立即写了一封调人手谕,交给李海让他亲自跑一趟吏部,用八百里加急将此事落实。待李海匆匆离去后,黄琼看着门外的枝繁叶茂的大树,又转过身来看了看范剑道:“在张迁赶回来之前,范家还需要替本王继续监视这个拓跋继迁。”
“近期他们兄弟的一举一动,都要死死的给本王看住了。如果有什么消息,不管什么时候,就是本王已经睡下,也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本王。陇右那里在这个时候,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。本王现在只希望,一切都还能够来得及。更希望,这个张迁可千万别让本王失望。”
陇右之事,搅得黄琼多少有些心神不宁。第二日下了早朝之后,黄琼想了想还是给陇右安抚使、节度使,宁夏府的兵马使,先后写了一封密信。要求他们密切注意,灵州那里的党项人动向。尤其是宁夏府要提高警惕、加强戒备,一旦有风吹草动要在第一时间上报朝廷。
在放下笔之后,想起山西路卫军,被一群赤手空拳老百姓,打了一个落花流水的战斗力,黄琼又苦笑不已。若是拓跋继迁真的造反,就宁夏府那些卫军,真的能够打得过党项铁骑吗?想起了年初大朝会时,拓跋继迁那张桀骜不驯的脸,黄琼却又摇了摇头,真没有那个信心。
自己现在能做到,已经尽可能的做到了,剩下的也只能看一步走一步了。其实黄琼很不喜欢,这种被动等待的感觉。但在实权还是很有限情况之下,等待也就成了唯一选择。但最终还是有些不放心,更不想将所有棋子放在范家身上,黄琼几经犹豫还是将南镇抚司的人找来。
听罢黄琼要求南镇抚司,对陇右境内的党项部落,尤其是灵州境内的党项平夏部严密监视。那位曾经在英王府门外,买了一个月豆腐脑的指挥使微微一愣。他不知道,这位英王为何要对那个平夏部如此的重视?居然要求南镇抚司,派出得利人手监视一个知蕃副使。
黄琼并未给他太多的解释,只是叮嘱他抓紧时间落实。如果皇上事后问起来,将一切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便是了。对于英王的这个要求,这位指挥使多少有些为难。无疑,这位英王这么做多少有些过界了。自大齐朝开国以来,南北镇抚司向来只听从皇帝的指令。
别说一个亲王,就是太子都没有权利调动,南北镇抚司一兵一卒去做任何事。若是自己私下调动人员,执行英王这个命令,事后一旦被皇帝知道了,自己是要倒霉的。前次派出得利人手去山西,配合平乱那是得到皇帝圣旨的。可现在,派人去陇右却只是这位英王私下命令。
看着面前有些为难的这位指挥使,黄琼直接开口道:“本王也知道,你的南镇抚司向来只向父皇负责,本王如此要求的确有些为难你了。但陇右对本朝的重要性,不用本王与你说了吧。眼下陇右大旱远还未到彻底解除的地步,陇右又是蕃汉杂居的地方。”
“平日里尚且无风三尺浪,更何况眼下陇右灾民遍地?若是此时有别有用心之人,利用此次大旱想要造反,搞不好整个陇右都要大乱。本王听人说起过,这个拓跋继迁表面上虽说臣服朝廷,但实则私底下却念念不忘的是,恢复所谓当年定难军时的荣光。”
“此人现在与党项各部联姻,又与其弟联手架空了其族兄,取得了对平夏部东路的实际掌控权。此人狼子野心,又实际控制整个平夏部东路五万余户,一旦出现任何异常,对朝廷在西北威胁绝对是致命的,所以本王不能不重视。若不是本王对陇右卫军战力,实在没有信心。”
“本王也不会,冒着被父皇猜忌的风险,来找温大人。其实这件事并不大,只要温大人调动一下驻扎在陇右的人手便可。况且一切有本王为温大人承担,不知道温大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?这可是本王第一次找温大人办事,办的又是公事,温大人难道还有其他为难之处?”
听着黄琼语气之中的不豫,也知道这位英王眼下在皇帝心目之中地位。这位温大人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:“既然王爷吩咐下来,要监视的人又不过是一个知蕃副使,那下官就拼着被皇上责罚,领了这份差事。不过,还需要王爷写个手谕,下官也好补齐一下手续。”
见到这个家伙总算点了头,黄琼才意味深长的笑笑,拍了拍他肩膀后没有再说什么。对于他要手谕的要求,也同样没有驳回。而是直接写了一道手谕,并盖上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便印后,交到这位温大人手中的时候,脸上的笑意更盛道:“这个自然,本王不会让温大人为难。”
而等到这位南镇抚司的指挥使大人,接过这道手谕从这间偏殿离开后。回想起临别时英王那意味深长的笑容,饶是老练的很,但他的冷汗也不由一阵阵下来。倒不是他胆子小,而是英王那个笑容太那啥了。传说这位英王是一个笑面虎,今儿看果然如此。
而在他身后,等到这个家伙离去,看着他的背影黄琼嘴角露出一丝冷笑。好一个秉公的温指挥使,自己不过是调他几个人,居然如此的费事。难怪老爷子对此人如此重视,至少看起来此人在忠君方面,到能忍得住其他诱惑。只是不知道,他这个秉公之中有多少真、多少假。
黄琼一方面全力支持傅远山,在山西平乱事宜。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,尽最大的努力监视灵州党项动向,主要是拓跋继迁兄弟的动向。好在傅远山果然得利,在何家铲与方铭的全力配合之下,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,赈济西北灾民与军事进剿相结合,以抚为主的手段。
即便是在军事进剿的时候,也采取了只要交出首犯,胁从不问。如果顽抗到底,则调动大军直接进剿的办法,山西各州府的乱局逐步开始平息。最先乱起来的平阳府,已经彻底平静下来。其余的诸州府,也在逐步清缴之中。对于捕获的民变首领,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。
除了杀了宁乡郡公满门的首领,以及十几个骨干处于极刑之外。的确有冤情的,或是判决流放、或是判决斩监候。但对于那些浑水摸鱼的,试图趁着此次民变发财,或是实在罪大恶极的人,不管是地方豪绅,还是普通百姓,或是民乱首领,则一律格杀勿论。
这位因为在京兆府任上,虽说时间不长。但却因为铁腕整肃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宦子弟,而得名傅铁腕的强项令,一次性就在平阳府,公开要了二十六个此类人脑袋。而且亲自坐镇在泽州府的傅远山,杀的可不是一批。发生民变的几个州府,都杀了一大批类似的人。
各州府城墙上,那些血淋淋的脑袋,让山西各个官员以及本地豪绅,无不胆战心惊,再也没有人敢去灾民那里找便宜占。铁血与宣抚并重,是傅远山此次进展如此快的原因。而之所以对杀害宁乡郡公满门的乱民处以极刑,是因为这位郡公在对待灾民上,可谓是宗室的榜样。
对于涌入泽州府境内的灾民,这位郡公为了避讳朝廷猜忌,选择了借粮的方式。灾民只要打一张不知所云的欠条,就可以按照家中逃难出来人口多少,从他那里借到几石粮食。虽说借条上写了收取一些利息,但据宁乡郡公府逃出来的家人说,那些借条早就被郡公爷烧掉了。
因为这位心善的郡公,压根就没有想过将借出去的粮食在收回来。那点所谓的利息,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。而这位宁乡郡公遇害,也不单单是表面上看受到了山西路民变的冲击。经过傅远山调查,是有人因为这位郡公如此善心之举,挡了他们发财的路,所以才痛下杀手。
用得好了,是杀敌的利器。可若是用不好,自己同样也会被刺得血淋淋。关键是,自己在陇右需要的是一个棋子。此人个性极强,别看太子眼下已经被废,可未必会改投自己。自己虽不用他感激自己起复之恩,可问题是若是此人到了宁夏府后不听话,那自己就适得其反了。
看着黄琼,有些阴晴不定的脸色,范剑沉吟了一下之后,开口道:“王爷,其实此人被贬至永州,看似王爷是幕后操纵者,可根治实则却是在前太子身上。他捞钱是为了前太子,但事发后太子却并未保他。若是太子真的铁了心保他,就算皇上处罚也不至于如此之重。”
“此人是一个聪明人,他应该清楚当初自己为何走到如此地步。就算过去没有想清楚,但想必在永州这一年也足够他清醒了。太子当初的作为让他寒心,如果王爷此时能够出手,虽说要费上一些功夫,但将此人拽过来应该没有问题。而且此人,更应该知道什么叫做识时务。”
“眼下太子已经被废,他若是想要依靠太子起复,已经可以说再无任何希望。王爷若是真的起复他为宁夏知府,至少短时间之内,他知道自己改怎么做。王爷若是实在不放心,在调他为新任宁夏知府后,可派遣心腹之人对其秘密监视就是了。这一点,范家倒是可以帮忙。”
范剑的这个建议,黄琼没有立即回答他,而是站起身子来在书房之中,一边来回踱步,一边陷入沉思。良久才道:“好,就依范兄的办法来。本王这就下一个调人手谕,要求其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京城,起复其为宁夏知府,平调原宁夏知府为陇右左参政。”
既然下了这个决心,黄琼直接回到座位上,立即写了一封调人手谕,交给李海让他亲自跑一趟吏部,用八百里加急将此事落实。待李海匆匆离去后,黄琼看着门外的枝繁叶茂的大树,又转过身来看了看范剑道:“在张迁赶回来之前,范家还需要替本王继续监视这个拓跋继迁。”
“近期他们兄弟的一举一动,都要死死的给本王看住了。如果有什么消息,不管什么时候,就是本王已经睡下,也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本王。陇右那里在这个时候,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。本王现在只希望,一切都还能够来得及。更希望,这个张迁可千万别让本王失望。”
陇右之事,搅得黄琼多少有些心神不宁。第二日下了早朝之后,黄琼想了想还是给陇右安抚使、节度使,宁夏府的兵马使,先后写了一封密信。要求他们密切注意,灵州那里的党项人动向。尤其是宁夏府要提高警惕、加强戒备,一旦有风吹草动要在第一时间上报朝廷。
在放下笔之后,想起山西路卫军,被一群赤手空拳老百姓,打了一个落花流水的战斗力,黄琼又苦笑不已。若是拓跋继迁真的造反,就宁夏府那些卫军,真的能够打得过党项铁骑吗?想起了年初大朝会时,拓跋继迁那张桀骜不驯的脸,黄琼却又摇了摇头,真没有那个信心。
自己现在能做到,已经尽可能的做到了,剩下的也只能看一步走一步了。其实黄琼很不喜欢,这种被动等待的感觉。但在实权还是很有限情况之下,等待也就成了唯一选择。但最终还是有些不放心,更不想将所有棋子放在范家身上,黄琼几经犹豫还是将南镇抚司的人找来。
听罢黄琼要求南镇抚司,对陇右境内的党项部落,尤其是灵州境内的党项平夏部严密监视。那位曾经在英王府门外,买了一个月豆腐脑的指挥使微微一愣。他不知道,这位英王为何要对那个平夏部如此的重视?居然要求南镇抚司,派出得利人手监视一个知蕃副使。
黄琼并未给他太多的解释,只是叮嘱他抓紧时间落实。如果皇上事后问起来,将一切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便是了。对于英王的这个要求,这位指挥使多少有些为难。无疑,这位英王这么做多少有些过界了。自大齐朝开国以来,南北镇抚司向来只听从皇帝的指令。
别说一个亲王,就是太子都没有权利调动,南北镇抚司一兵一卒去做任何事。若是自己私下调动人员,执行英王这个命令,事后一旦被皇帝知道了,自己是要倒霉的。前次派出得利人手去山西,配合平乱那是得到皇帝圣旨的。可现在,派人去陇右却只是这位英王私下命令。
看着面前有些为难的这位指挥使,黄琼直接开口道:“本王也知道,你的南镇抚司向来只向父皇负责,本王如此要求的确有些为难你了。但陇右对本朝的重要性,不用本王与你说了吧。眼下陇右大旱远还未到彻底解除的地步,陇右又是蕃汉杂居的地方。”
“平日里尚且无风三尺浪,更何况眼下陇右灾民遍地?若是此时有别有用心之人,利用此次大旱想要造反,搞不好整个陇右都要大乱。本王听人说起过,这个拓跋继迁表面上虽说臣服朝廷,但实则私底下却念念不忘的是,恢复所谓当年定难军时的荣光。”
“此人现在与党项各部联姻,又与其弟联手架空了其族兄,取得了对平夏部东路的实际掌控权。此人狼子野心,又实际控制整个平夏部东路五万余户,一旦出现任何异常,对朝廷在西北威胁绝对是致命的,所以本王不能不重视。若不是本王对陇右卫军战力,实在没有信心。”
“本王也不会,冒着被父皇猜忌的风险,来找温大人。其实这件事并不大,只要温大人调动一下驻扎在陇右的人手便可。况且一切有本王为温大人承担,不知道温大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?这可是本王第一次找温大人办事,办的又是公事,温大人难道还有其他为难之处?”
听着黄琼语气之中的不豫,也知道这位英王眼下在皇帝心目之中地位。这位温大人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:“既然王爷吩咐下来,要监视的人又不过是一个知蕃副使,那下官就拼着被皇上责罚,领了这份差事。不过,还需要王爷写个手谕,下官也好补齐一下手续。”
见到这个家伙总算点了头,黄琼才意味深长的笑笑,拍了拍他肩膀后没有再说什么。对于他要手谕的要求,也同样没有驳回。而是直接写了一道手谕,并盖上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便印后,交到这位温大人手中的时候,脸上的笑意更盛道:“这个自然,本王不会让温大人为难。”
而等到这位南镇抚司的指挥使大人,接过这道手谕从这间偏殿离开后。回想起临别时英王那意味深长的笑容,饶是老练的很,但他的冷汗也不由一阵阵下来。倒不是他胆子小,而是英王那个笑容太那啥了。传说这位英王是一个笑面虎,今儿看果然如此。
而在他身后,等到这个家伙离去,看着他的背影黄琼嘴角露出一丝冷笑。好一个秉公的温指挥使,自己不过是调他几个人,居然如此的费事。难怪老爷子对此人如此重视,至少看起来此人在忠君方面,到能忍得住其他诱惑。只是不知道,他这个秉公之中有多少真、多少假。
黄琼一方面全力支持傅远山,在山西平乱事宜。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,尽最大的努力监视灵州党项动向,主要是拓跋继迁兄弟的动向。好在傅远山果然得利,在何家铲与方铭的全力配合之下,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,赈济西北灾民与军事进剿相结合,以抚为主的手段。
即便是在军事进剿的时候,也采取了只要交出首犯,胁从不问。如果顽抗到底,则调动大军直接进剿的办法,山西各州府的乱局逐步开始平息。最先乱起来的平阳府,已经彻底平静下来。其余的诸州府,也在逐步清缴之中。对于捕获的民变首领,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。
除了杀了宁乡郡公满门的首领,以及十几个骨干处于极刑之外。的确有冤情的,或是判决流放、或是判决斩监候。但对于那些浑水摸鱼的,试图趁着此次民变发财,或是实在罪大恶极的人,不管是地方豪绅,还是普通百姓,或是民乱首领,则一律格杀勿论。
这位因为在京兆府任上,虽说时间不长。但却因为铁腕整肃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宦子弟,而得名傅铁腕的强项令,一次性就在平阳府,公开要了二十六个此类人脑袋。而且亲自坐镇在泽州府的傅远山,杀的可不是一批。发生民变的几个州府,都杀了一大批类似的人。
各州府城墙上,那些血淋淋的脑袋,让山西各个官员以及本地豪绅,无不胆战心惊,再也没有人敢去灾民那里找便宜占。铁血与宣抚并重,是傅远山此次进展如此快的原因。而之所以对杀害宁乡郡公满门的乱民处以极刑,是因为这位郡公在对待灾民上,可谓是宗室的榜样。
对于涌入泽州府境内的灾民,这位郡公为了避讳朝廷猜忌,选择了借粮的方式。灾民只要打一张不知所云的欠条,就可以按照家中逃难出来人口多少,从他那里借到几石粮食。虽说借条上写了收取一些利息,但据宁乡郡公府逃出来的家人说,那些借条早就被郡公爷烧掉了。
因为这位心善的郡公,压根就没有想过将借出去的粮食在收回来。那点所谓的利息,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。而这位宁乡郡公遇害,也不单单是表面上看受到了山西路民变的冲击。经过傅远山调查,是有人因为这位郡公如此善心之举,挡了他们发财的路,所以才痛下杀手。